重拾初心 坚定信心 以恒心开拓未来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宋诗全)

来源:徐州教育在线     2024年1月5日     责任编辑:聚点     阅读:711次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宋诗全

  全程参加徐州市边鼓边舞教育工作室九期学员开班暨第一次研修活动。结束后,一直没有落笔撰写研修反思,一直在思考,但乱糟糟的没理出头绪。今天晚上再次沉下心来梳理,从参加边鼓边舞教育工作室研修的首次研修过程,我的心理活动也是不断变化:质疑--心动--行动。现在,深深感觉到自己在专业成长这条路上迷失了方向,丢失了初心,动摇了信心,更没有恒心坚持做自己曾经想做、有时也做、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感谢边鼓边舞教育工作室拨亮了我心中的那盏灯。

  一、重拾初心,坚守使命,以爱心赢得教育

  回忆参加工作至今20年的教学生涯,我从2003年刚参加工作教高二(当时高一没有开设生物),第二年开始连续带了2005-2009届的五届高中毕业班,自感带毕业班已经黔驴技穷,遂向领导申请带高一年级。2009年暑假开始带高一,任班主任和生物备课组长,这一届(2012届)带完,开始进入年级部担任助理兼班主任又带了2013届,2013年开始担任年级部助理和副主任到2016届,2017届作为年级主任带了一届毕业班,2017年8月-2020年7月、2020年8月-2023年6月作为年级主任带了两届毕业生,现在又轮回到了高一继续做年级主任。

  回想刚参加工作性格偏内向的我,不敢说当时的初心和使命多么高尚,只能说是一种朴素的坚守。既有跳出农门、吃到公家饭的坚守;也有上出好课、不让别人瞧不起的自尊的坚守;还有上完课学生围着你、获得学生喜爱的坚守。我以不怕吃苦的念头努力写详案、全力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听课学习、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遥想当年在课堂教学上,最有成就感的时期是2009-2012届那三年,当时高一带6个班的生物,设计好一个教案要上6遍,基本上第2-3遍时就已经滚瓜烂熟、信手拈来,那三年是获得学生掌声最多的三年,也是成长最快、获得荣誉最多的三年。当时为了上好一节铜山区公开课《探究性实验复习》,我把那年《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复习的文章全部看了一遍,在2011年的时候申报首批徐州市个人课题并顺利结题,2012年上了徐州市公开课。后来进入年级部工作,随着各类事务的逐渐增多,对课堂的追求标准逐渐降低、专业发展动力逐渐下降,总以事务多为借口。这样,上不出好课、想不起反思、做不了课题研究、写不了论文,个人的专业成长在2016年评上高级教师之后就完全停滞不前,处于吃老本状态。

  现在想来,对上好课的不懈追求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源泉,一如侯集高级中学曹红梅老师评完正高级教师之后对两个班级物理教学的坚守,魏会副校长对美术教学和美术教育的坚守。上出好课,教师需要多读书(特别是专业书籍杂志)、多搜集素材、多整合资源、多思考,这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上出好课,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感受到了学习的美好、生命的美丽,收获了心情的愉悦,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上出好课,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价值的反思,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论文撰写,一切才变的更有意义,而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为了课题研究而研究,为了论文而撰写论文。而这一点可能也是我校大多数人不进行课题研究的原因,认为许多研究是假研究,所出的成果得到推广的很少。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没有教学工作的认真备课上课辅导,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就是“镜中花,水中月”。为此,我校启动了《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首届“郑中论教”课堂教学活动方案》,并在11月28-30日举办了研讨活动,铜山区兄弟学校听课教师900余人次,活动评出一等奖教师9名,二等奖教师18名,颁发了奖状和奖品,并给予相应备课组一定奖励,影响较大,效果很好。研讨会结束后,所有上课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择优在郑中教研上发表,基本实现以“郑中论教”为推手,推动教科研固本精进的目的。

  所以,重拾教育初心,坚守教育使命,根本的是以爱课堂、爱学生为基础的。在爱心指引之下,进行真教、真学、真研,才能真正赢得教育,赢得未来。

  二、坚定信心,专注目标,以恒心开拓未来

  相信每一位教师在其灵魂深处总有一点成为优秀教师的火种,总是有一种渴望得到学生的喜爱、同事的认可、家长的肯定的需要,但又常常会被一些无关因素干扰,被一些消极因素所抵消,大多数教师因此陷于琐碎、陷于空虚、陷于职业倦怠,阻碍了他们的第二次成长。因此,需要制定好自己的目标,点燃火种,不断强化目标来坚定信心,同时也需要措施具体,让具体措施的落实成为坚持到底的开拓者。

  多年以来,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基本陷入停滞状态,学校教师发表论文少,做课题的教师少,名优教师评选人数越来越少,学校正高级教师数量更少。学校教科研氛围不足,整体推进不够,缺乏抓手;教师“读”的书籍不多,“输入”较少;教师“写”的能力欠缺,“输出”困难;教师安于现状,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明晰,许多人进入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教师日常教学反思少,教科研能力不足。为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我在9月1日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做了《关于改进和提升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实施方案》,分析了我校教科研的现状,兄弟学校侯集高级中学、徐州中学教科研的现状,提出了“引导教师以写教学反思为抓手,训练和提高教师写的能力,总结提升后撰写论文和申请课题,学校在教师论文发表上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学校整体申请一项省级或国家级课题《高中反思型教育生态构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各年级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干部、党员人人有课题,以此促进教师的读书和科研氛围的提升,准备用3-5年的时间,引导、服务教师制定3-5年规划,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突破,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申报省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规定参与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实施流程是首先全体教师(50岁以下)坚持写教学反思,党员干部带头。9月份试点,10月份正式启动,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后均要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清日期,可以直接手写在教学案或教辅资料上,也可以直接录入电脑,喜欢用手机的也可以记录在手机上,一周整理(复印或打印)上交一次,备课组长负责;毕业3年以内的新教师务必高质量完成此项工作,且撰写较有质量的教学随笔(字数不少于500字)一学期不少于10篇;年级检查汇总至学校教科室,教科室安排专人统计、查重、筛选,后下发反馈简报,每月编发《郑中教研》,刊登优秀教学反思。

  定期下沉开展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活动。学校要求选择优秀教学反思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备课组每周集体备课安排一部分时间交流,教研组活动上也要安排交流,轮流进行。每位教师均要介绍、讲解自己的教学反思,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碰撞出论文题目,碰撞出课题,碰撞出智慧。

  目前,《郑集中学教学反思(教育日记)撰写简报》已经发了十期,《郑中教研》(教学反思特刊)已经出版三期。学校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得到初步提升,教师“写”的意识逐渐增强,初步实现了以撰写教学反思为抓手,开启学校教科研整体推进的破冰之旅。

  边鼓边舞教育工作室所做的就是唤醒教师第二次成长的使命担当。凝聚不甘平庸的教师确立自己的目标,在鼓励他人的同时也成为“舞者”,多读书,多实践、多研究、坚定信心,朝着目标不懈努力,看到差距,反思自我,吾辈当自强!

扫一扫分享本页

30 +1
相关新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