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东部沿海到青藏高原,从北部边疆到南国风光,祖国大地到处留下了“小海燕”们的身影,播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开出了一朵朵精神文明之花。
记者团举办“井冈山红色之旅”夏令营时,在山中奇虹峡瀑布参观,发现上海杨浦区三好学生夏令营一初二女学生在摄影时不慎跌入湍急瀑布下的漩涡里,小记者团师生奋力抢救将落水中学生抢救上来,脱离危险,让在场的人赞不绝口,敬佩不已。挺进大别山冬令营,发现一户四口人家住在两间没有山墙又低矮的破房里,一张没有腿的床上放着一床破被子,母亲残疾父亲身体不好,两个男孩失学,腊月天还没穿上棉衣,小记者看到这些很不是滋味,人人捐出了手中的零用钱,家长拿到钱后感动万分,热泪盈眶。那年寒假记者团赴北京拜年采访开国元勋的后人,满载着胜利的喜悦,准备在北京南郊饭店吃完晚饭连夜返徐,在饭店里发现偏远山区女童在饭店打工,引起小记者们敏锐的眼光,小小童年得不到上学,过年了还不能和家人团聚,小记者团师生慷慨解囊,人人捐出了他们身上的零用钱合计560多元,让她回家和家人团聚,重返校园。我市聋哑女周婉考上南京金陵大学,因家庭困难不能入学,记者团知道后把她请到记者团,为她捐助1000元现金,赠送学习用品和衣物,圆了她大学梦。关注西部深山里的孩子们,请志愿者到记者团讲述西部大山里孩子们学习情况,曾两次为西部大山里的孩子们邮寄生活学习用品。让留守儿童走进小海燕,为他们过集体生日,吃生日蛋糕,与远方爸爸妈妈视频通话,为他们穿上御寒棉衣,带他们到风景区游玩。关注残疾儿童,寒冷的冬天到贫困山区看望残疾儿童,为他们送去羽绒服、文化用品、穿上棉衣,戴上围巾,让残疾孩子感动难忘。奥运申办成功小记者捐助零用钱2008元,寄给奥运组委会,希望“小海燕奥运五环旗在奥运会上高高飘扬。小记者吴爽采访过当年地道战女游击队长的原型人物张景芝老奶奶,发现这位曾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女英雄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时,决心用自己积赞的稿费和压岁钱400多元,买了健身器,千里迢迢寄给了张景芝老奶奶,并且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十一岁的吴爽把这个事写成稿子,参加全国尊老敬老征文大赛,荣获一等奖。小记者乔璐把自己在台湾日报发表的一篇小文章所得的一百元稿费,慷慨寄给希望工程。她心里装着世界风云,先后给两任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强烈呼吁让联合国关心下一代问题,两任联合国秘书长给与高度赞扬和肯定。这是记者团的光荣,也是记者团的骄傲。小记者周长颖在读报时发现山东沂蒙山老区一位家境贫寒的小朋友要失学时,主动与她联系,结成手拉手对子,为了让这个小朋友更好的学习,更快的进步,除了给她寄去书籍、衣物外,还给她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这位山东小姑娘收到报纸后,双手捧着报纸热泪盈眶,这是记者团教育的结果。多年来记者团到革命老区采访都要参观采访希望小学,与那里的小朋友结对子手拉手,目前记者团与全国希望小学千余名学生手拉手结对子,与他们通信,邮寄书籍、衣物等。手拉手活动卓有成效,有的小记者被授予全国手拉手先进个人,受到团中央赞扬,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小海燕记者团走遍祖国各地,播撒文明种子,绽放文明之花,已是徐州的一张名片,是关工委一道靓丽品牌。雷洁琼听了记者团事迹称赞“苏北大地上的文明花。”江苏省委原书记、省关工委顾问储江赞扬记者团 “文明之花少年先锋”,省关工委主任曹鸿鸣赞扬记者团“在全省首屈一指”,时任市委书记王希龙为记者团题词“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培养跨世纪人才之摇篮”,并担任记者团的总顾问。全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说它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是有道理的,愿小海燕记者团这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花越开越璀璨夺目”,全国十余家媒体分别以“文明之花少年先锋”为题,纷纷报道记者团的事迹。
徐州市关工委: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