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宇

来源:收藏徐州     2017年7月24日    


  王国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报业文联副主席、徐州市文联委员、徐州市青联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现任徐州美术馆策展总监,曾荣获“中国书法名家工程500家”“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等称号。

  作品在第八届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奖,先后获得首届林散之奖、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书法一等奖、首届全国新闻界书法大展奖。

  作品还入展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兰亭奖书法大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作品大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第五届全国楹联展、首届羲之杯书法大展、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展、中日书法交流大展、中韩书法交流大展、“挥翰写心”书法十人展、全国“福”字书法大展、“吴韵汉风”书法联展、2006中国书法群落精英联盟展、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

  《新华日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书法》《中国书画艺术报》《书道》《彭城晚报》等20余家全国、省、市媒体专题报道了其书法艺术。


  名家点评

  心声当由古意出

  ——记著名书画家王国宇

  观王国宇先生的行书,从整体气息来看,表现出一种冲和圆融、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点画精到,一笔不苟,笔笔有交代。无论是起笔、行笔,还是收笔,都体现了作者书写时的认真和从容,反映了作者平静、悠闲的心态。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没有张牙舞爪的点画,而是中规中矩,出入于传统和经典。在书写过程中,善于在规整的点画中追求变化,下笔或轻或重,行笔或疾或缓,收笔或圆或方,可谓字字有法度,笔笔有韵致,达到了一种点画多姿而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形式上非常完美,前后统一,疏密一致,不浮不躁,浑然一体,给人以美妙绝伦的艺术享受。

  行书的艺术魅力来自书者长期的艺术磨炼。王国宇楷书学钟繇、王羲之、魏碑,行书学王羲之、王献之、米芾,草书学孙过庭、王铎,篆书学《石鼓文》《散氏盘》,这其中对“二王”、米芾、王铎用功尤勤,且师古不泥。古人云:“不学古人,法不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不斤斤于形迹,务求笔底篇章蕴涵的气息,也不一味地对古人的作品进行形似的模拟,而是着重于对其创作道路、艺术思想的研究与借鉴。重视书法创作的内在涵质、深层蕴藉,强调艺术穿透力下对书法本质意义的准确把握。写字就是写心。只有注重感悟,以古为师,以经典为师,道法自然,在读、临的基础上,感受那些蕴藏在碑、帖字里行间最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最美的境界,才能达到“生机在手,自能传神”之境。凝聚于笔端的是王国宇先生对书法传统渊源的深刻领悟和实践,长期的艺术磨炼带给他的是慷慨之气、坚毅之神、率真之性、赤子之情。


  时下的中国书坛,人们对写字的认识以及所持的观念大有不同,因此不免造成一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然而主流还是清楚的,即立足于传统,师法古贤,师法经典。主流的存在,是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赖以薪火传承,不断红、不变味儿的根本保证。这是我辈学书者之大幸,也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之大幸。不论学古人还是学今人,关键是抓住其中本质性的东西,即所谓“真髓”,并善于加以变通,化为己有。柏拉图认为,艺术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天才、知识和训练。王国宇先生十分重视艺术家的先天禀赋,但也不否认后天的知识和训练的重要性。天才凭借灵感创造了他自己的尺度,伟大的艺术不可能由某些理性规则产生,或单靠技巧来吸引人。

  中国书法讲究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人格修养,一个书法家要据于德、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从而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在书法作品的品评中,历来讲究书品与人品不可分割的关系,书家的修养、品性、素质,有形无形地会在作品中展现出来,在动笔用墨上方能显示出书家的禀赋与气质的本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厚古也重今,才能继往开来,才能更好地博采众家之长,吐纳时代英华,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与能力。善于把握传统与现代的交会点,从古代经典和现代、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书论中悟取其对传统的继承和个人风格所体现的时代气息,不断融合于自己独立的创作之中,坚持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进,创新。

  走进传统,亲和经典,是王国宇先生不倦的艺术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书法大潮的兴起,书法更需要文化精神。“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为书法至理。全球化浪潮中世界主义精神在拓展,多元文化在展开,在这一新世纪文化语境中,中国书法作为东方文化特有艺术精神,将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支奇葩。当代书法应融会历代贤哲们高度的文化内涵、吸纳他们的深厚智慧而不断精进。继承传统,学习经典,是书法创作的根本和源泉。优秀的古碑法帖,都是它存在的那个时代的精粹,反映着时代的创作高度,体现着书法的艺术性和规律性。离开了传统的沿袭,自然就失去了书法特有的光彩。有聪慧眼光的人,对书法艺术有着其独特的心灵折射点,这种折射点体现在对艺术史上闪光点的把握和洞察上。

  “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王国宇先生的行书作品既具传统笔墨的韵味,又具现代书法的新颖,融古意,会己心,文与书共同交织成一个绚丽缤纷、意味浓郁的世界。

  文白(著名书画评论家)

  墨海小悟

  拨云寻道 好古尚雅

  几十年的艺术追求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拨云寻道,好古尚雅。石涛说:“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写字同理。

  临帖与入古、学古,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学习古人,共性的东西要强化,个性的东西要弱化。端庄、严谨是正大气象,是书法最核心的东西。核心的东西永远是不变的,一是法度,二是意趣,此为学习书法的核心追求。

  高雅之书具有纯正、清婉、朴素、自然的书卷之气。它不但具有深厚的功力和法度,而且具有深邃的意境;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而且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就书法艺术来说,“雅俗”往往是艺术格调高低和审美能力深浅的一种标志。在我国古代,不论其何种流派和风格,无不以“趋雅避俗”作为书法艺术上所追求的共同目标。黄庭坚《书缯卷后》中曰:“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即使是)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俗气未尽,难以言韵、言品、言格。

  晋人法书虽以韵相胜,以度相高,但不是无法,可贵的是晋人的法以理见胜。晋人用法潇洒,出之自然,不露圭角,无处揣摩,千变万化,无意得之,这是晋人书风一个很大的特点。晋人书风以“韵”相胜,“韵”就是一种优雅的风度,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委婉的、抒情的审美情趣,如方孝孺《逊志斋集》中谓:“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蕴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王羲之的书法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正是由于他能于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的美中表现出一种雅逸的风度。


  在风格奇异、乱象纷呈的当代书坛,我们不难发现“书匠”的存在。书道之道贵在内涵。如何写出有内涵的作品呢?这要从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开始。学书之人当具备文、史、哲、美的修养。宋代以后帖学大兴,但有许多书家因受帖学束缚而未能成为一代大家。这些书家,与其说他临得一手好书法,还不如说是“匠气”磨灭了其应有的个性。因此我们要学会摹古而不拘泥于古,不被时风限制了自由的思想。临帖的最终目的是创作。没有创作意识,临得再多也没有用。有人说临进去就难出来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扯淡。“临”与“创”之间没什么麦克马洪线,临到精熟时自然就能创作了。但前提是我们在临的过程中要有创作意识。这个听起来有点矛盾。可是就是又要临得像,又要有创作意识。只有在精熟的基础上,才会有成熟的创作意识。“学时无我,化时无他”这句话是对“临”和“创”最好的总结。

  古人云:“笔以立情致,墨以分阴阳。”康有为批评董其昌“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广艺舟双楫》),实质上是个人偏见。董将书卷气发挥到极致,这本身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是华夏文明不可磨灭的符号。几千年来,书法艺术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高标独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内涵,靠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书法家一定是有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的人;他们的字表现的是一种美、学问和修养,表现的是一种思想、品德与格调。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雅”。

  王国宇 2017年6月21日





3902 +1
彭城名家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