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培养改革路该何往

来源:江苏招生考试网     2017年6月21日      阅读:4013次

  高考介绍后,选学校、择专业、报志愿便成了万千考生家庭最关心的事。而在今年,“大类招生”成为各高校招生着重强调的招生和培养模式变革。

  在今年的招生中,以清华大学为代表,包括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均开始实施大类招生。而之前已经进行类似尝试的高校也在继续推动这一改革。一时间,似乎大类招生已经成为一股风潮。

  其实,对于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招生工作的人来说,“大类招生”一词并不陌生。早在2002年,北京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就率先开始了“大类招生”改革的探索,但十几年来这个改革方向一直不温不火,发展缓慢。

  那么,何为大类招生和培养制度?该制度有哪些优势和特点?为何又在今年忽然火了起来?

  高校的必然选择

  所谓大类招生,就是把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同一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学计划合并,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这是相对于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培养而言的。

  “按专业招生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院系调整时确定下来的,‘专业’这一概念从当时的苏联引入中国,是人才培养的实体。”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卢晓东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界逐渐认识到,专业在本质上就是一组柔性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这组课程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而获得毕业证书。

  这一对“专业”本质的新认识为大类招生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因为大学可以将半数左右课程相似的一组专业进行教学计划调整,使学生在前一年或者两年学习共同课程。以浙江大学为例,该校“理科实验班”大类下便包含了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等在内的7个专业。

  今年开始推行大类招生培养的清华大学改革方案更突出,在卢晓东看来,清华的改革甚至在当下具有一定新的引领作用,因为清华有些大类专业跨了几个院系,将本科专业归并为16个大类进行招生。

  “今年适逢高考恢复40周年,上海、浙江分别试水新高考改革。”对于悄然进行了十几年的“大类招生培养”探索为什么忽然在今年“火”起来的原因,卢晓东认为,浙江、上海的高考志愿填报改革发挥了“导火索”的作用。

  比如根据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方案》,该省今年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一所高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以招生覆盖面最大的普通本科批次为例,考生可以报考80个专业平行志愿,按成绩分时、分段选报。

  如此说来,假如一所大学按照单一专业在浙江招生,而另一所学校以全校几个大类在浙江招生,那么因为考生在报考“专业大类”后有更多专业选择机会,后者将有更强的招生竞争力。

  “如果一所高校尚没有进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变革,这所高校在新一轮生源竞争中便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小组进行的大数据的生源质量研究,基本表明浙江生源在省际间最为优秀。”卢晓东说,大类招生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当下一个重要趋势,是高校未来招生和培养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

  实行大类招生培养,除了能提升高校在招生阶段的竞争力外,对学生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不少高中生对专业了解不多,在高校前两年的通识教育后,更容易发现兴趣点所在。否则,他们专业的选择几乎可以说是‘盲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类招生培养承担了学生成长、成才的缓冲功能,给了他们发现自我的机会和更多尝试的可能。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马进喜也表示,大类招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经过一年的大类培养,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学院继续学习,二年级结束时才在专业学院内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如果他们此后的专业兴趣发生改变,仍然可以转换专业。”

  “实行大类招生培养,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因为学生未来有更多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对于马进喜所说的学生自主选择权,卢晓东也表述了同样的看法。能够选择更擅长、更喜欢的专业去学习,有利于学生爆发出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点符合大学教育的基本原理。

  未来发展和现实困难

  大类招生培养在高校招生和学生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在大类招生培养的计划上,清华大学和北航将实行跨学院实体招生。新的大类划分非常勇敢,值得赞赏,但一年级的学生到底归哪个学院管理,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卢晓东说,在此之后,更大的困难在于专业选择与分流。

  卢晓东认为,在专业选择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专业选择人数太少,或者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相对并不优秀,这与传统的根据教师数量安排招生计划、不允许转专业的“计划经济”模式产生了冲突。后期,高校需要建立根据学生选择对院系教师编制、教师授课任务予以调整的机制,一些专业可能面临撤销的可能。

  对于这一难点,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史贞军深有感触:“我们学校试点的经管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有个别专业招生困难,比如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后来,这个专业就不再招生了。”不过他也认为,这种挑战和机遇并存。“有的专业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困难,就会有意识地提前向学生做好介绍工作等,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

  而在北京科技大学,为了应对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选择与分流困难,则进行了专业综合改革,突出厚基础宽口径。“比如我们的采矿专业,可能大家觉得它比较冷门,我们就着重做好它的国际化交流。”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兆华说,学生进入采矿专业后,同样可以接受综合培养,这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此外,在当前的大类招生培养中,不少高校把通识课和专业课分割得太清楚,要么是“大通识”,进入专业时间漫长;要么是“大专业”,通识教育时间少。对此,程方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宜搞‘一刀切’,可以适当做一些‘小通识’的试验探索更好地兼顾通识和专业,让大类招生更趋完美。”

扫一扫分享本页

849 +1
相关新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