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课换书了!总主编谈教学重点

来源:徐州教育在线     2017年8月25日     阅读:10691次

  今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今后三年,“部编本”将陆续推向全国使用。

  这是全国“三科教材”(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新教材有哪些变化?究竟“新”在哪里?近日,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接受了新华网独家专访,详细解读了新教材的特色,并提出使用的建议。

  温儒敏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介绍,这次语文教材编写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有许多新意,最重要的是让语文课回到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多读书 会读书 读整本书

  曾有调查显示,中国学生阅读量峰值在初中一、二年级。小学阅读主要靠老师引导和指定,初三后终日面对应考,读书十分功利性,兴趣大幅衰减。很多人中学毕业了却没读过几本书,更没养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

  孩子们为何不读书?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忙于做题,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课外书。

  “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版块,把课外阅读也纳入教学体制。如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倡导孩子跟父母、老师一起读充满童趣的故事、童谣、寓言、科普等,鼓励创造使用朗读、讲读、对话表演等多种方式。

  温儒敏说,学生读书兴趣培养不能光靠学校,家庭也很重要。从幼儿园阶段以听故事为主,过渡到小学阶段的纸质阅读,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少看电视,少看微信,少打麻将,多和孩子一起读书,对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记者梳理发现,与旧“人教版”相比,一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课文数量减少了9课,下册减少了10课。看起来课文单元数减少了,其实内容丰富了,尤其是大量增加了延伸阅读、口头表达等方面训练;三年级后,课文被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精读课由老师讲解,举例子、给方法;略读课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体会。另外,配套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提供了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特点的一大批好的作品。

  几方面同时着力,体现出“部编本”扩展阅读面的主要特点,且搭建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机制。

  温儒敏说,对老师而言,要防止把略读和课外读变成“精读”。因为附加任务多了,压力大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就少了,“要给孩子一些自由阅读的时光。”

  事实上,近年来中高考导向在发生变化,直接对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高考语文卷面从六七千字增加到八千至一万字。阅读材料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大领域,学生如果没有一定量的阅读训练,是很难读懂、完成回答的。

  作为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多年来一直为提升中国人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鼓与呼。

  他认为,培养阅读能力,根本上要让孩子从小“海量阅读”,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语文课不只要精读精讲,不要“抠”得太死,更要交给学生各种实用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书读多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去。

638 +1
相关新闻
换一批